-
建筑匠人—建筑应向花儿一样自由绽放
2019-08-01 他是“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主设计师,是一系列重要公共文化建筑的主持建筑师。他崇尚“质朴建筑”,擅长通过精炼的设计语言营造富有意味的空间,并赋予建筑以情感、思想和人文精神,他的作品被评价为“具有长久空间价值与深刻社会影响力的杰作”。 -
袁野与姜庄-回归土地,走向质朴建筑
2019-11-10 一个百年古村落的涅槃,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早在2017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就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著名建筑师袁野主持姜庄村的规划与改造设计。在百美村宿姜庄扶贫大会即将召开之际,袁野再次受到CBC建筑中心的邀请,从设计师的角度谈姜庄村的改造带来的乡建启示。 -
接受《建筑知识》杂志专访
2015-09-01 -
大院里的工作室——共生与独立-接受上海《设计家》杂志专访(2013)
2013-12-01 袁野自小对文学感兴趣,机缘巧合之下发现建筑与自己的兴趣离得很近,就此踏上了建筑之路。 -
建筑·戏剧·空间 ——沈阳建筑大学D1杂志社采访(2015)
2015-12-19 建筑与艺术 -
关于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设计的问答——接受《幕墙设计》杂志社主编唐琦专访(2010年)
2010-10-01 建筑设计中的创造性是在限制中产生的。基于建筑项目特定的条件,加以巧妙的利用,并能够有效组织这些条件因素和提升其精神内涵。条件本身是无优劣高下之分的,所以,重要的是建筑师对项目整体的理解。其中,对于基地潜力的挖掘和对基地特征的提炼是至关重要的。在地震公园的设计中,基地有两条隐含的“轴线”:一是原址上的铁轨,相对较为明显。而另一条是从基地东南角到遗址的线,这是隐含的线,需要设计者去发现并加以强调。两条线将基地自然分成四个部分:水区、林区、纪念广场、碎石区,并最终交于一点,正是地震纪念馆的位置。当然,不同的 -
建筑应像花儿一样自由绽放——接受《中华建筑报》记者赵玉洁的专访(2013)
2013-10-01 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人都会对结尾一段长镜头记忆深刻: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巨大纪念墙下,一位老者久久凝视铭刻着罹难亲人名字的碑,然后,缓缓离去。 当地人把这面长达300米的墙叫做“哭墙”,上面镌刻了24万罹难同胞的名字。冯小刚曾直言:“中国对死去的人们不够尊重,帝王将相的墓都能留下来,但是哪个诗人的墓能够留下来?有也不多,更不要说老百姓了。”而这是中国第一次给老百姓修这样大规模的纪念场所,它的设计者叫袁野。 -
建筑师的机会蕴藏在大时代背景里-接受“建筑畅言网”专访(2013)
2016-03-25 袁野认为建筑师的机会蕴藏在大时代背景里,互联网时代摧毁了传统观念里很多固有的思想,打破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也打开了建筑师设计的一片新天地。 -
乡建为谁?-接受“建筑畅言网”采访(2013)
2016-04-12 乡建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谈及,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走进乡野开展农村建设项目,这是个好兆头,至少说明大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农村,随着这种转移,资本、人才等也将逐渐向农村倾斜。对此,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袁野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袁野有他的担忧,他认为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乡建也许是建筑师的另一片乐土,却未必是当地村民们的乐事。 -
Yuan Ye’s earthquake memorial park helps Tangshan heal——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专访(2010)
2010-12-30 At 3:42 am on July 28, 1976, the city of Tangsha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Hebei Province was crushed in 23 seconds while people were still fast asleep. The earthquake, which measured magnitude 7.8 on the Richter scale, was the equivalent of 400 Hirosh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