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博士接受《建筑知识》杂志专访
您如何看待历史保留与建筑创新之间的关联性?保留历史文化和引进新鲜元素之间是否冲突?
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不应是藏在玻璃柜子里的化石。对建筑师而言,历史保留如同基地里的其他“存在”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建筑的创新,应当在尽力维护历史遗存的原真性,尊重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和精神的前提下,建立与历史对话的机制。不喧宾夺主、也不卑躬屈膝,关键是,不能各说各话,同床异梦,应摸准历史保留的精神脉搏。如同“和声”的处理,音调可以不同,但组合在一起,会令音色更为饱满,其传达出的意味和意义也更丰富。
至于说保留历史文化和引进新鲜元素之间是否冲突?这里确实有一个“度”的把握。“度”可理解为相互尊重的“态度”,也可以是“尺度”的适宜,应在一个重量级上或者同一个价值观上产生“对话”。当然,爷爷和小孙女儿的对话也许更为有趣,这就需要建筑师化身为“编剧”和“导演”,能制造戏剧冲突,也必须有能力控制和化解冲突。“度”也是“风度”,是谦逊、退让,但同时保有自己的独特性。
好建筑应该具备怎样的表达?优秀的建筑应达到哪些标准?
真正好的建筑具有形式与内容“一致性”的属性,如同人的品格“表里如一”,而且不着痕迹。所谓的“设计感”被弱化,建筑、空间与生活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就有这种感觉,阿尔托的建筑也是这种感觉。这是一种“质朴”的建筑观。但“质朴”的形式语言背后,应传达明确的意图,这种传达应准确、肯定、简洁、不暧昧。
优秀的建筑往往不是“眼前一亮”地夺人眼球,而是能令人自然进入其中,不知不觉地沉溺于空间和环境之中,并可以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往往不是形体,而是气氛,能够引导人产生一种正面的精神状态。
另外,优秀的建筑,其自身的生成应具有明晰的逻辑,从局部到整体具有统一性,细节的处理应恰到好处。小处说,应该耐看;大处说,应具有沉静的气质,超越时代的风尚和风格局限,具有恒久的精神魅力。如同老酒,越醇越香,且历久弥新。
您认为建筑师最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什么?
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和提炼的能力。建筑师如同生活的导演,要对生活有先天的敏感。首先热爱生活,然后又能超脱于生活之外,可以对生活进行客观的考察,也即“冷眼旁观”的能力,并能发现生活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提炼的能力很关键,如果说对生活的敏感和观察的能力并不是建筑师的专利,作家、电影导演、画家乃至记者可能更为强调这些素质,那么将观察和思考转化为建筑和空间形式的语言,并赋予形式以意味及意义,这可能就只有建筑师能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