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2024-10-17 20:26

来源:光明网

零碳、轻型、温馨的儿童书屋什么样?走进建筑装置“日光书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这座由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袁野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带来的建筑作品,以“零碳建筑”理念设计,并以“装配式”形式快速建造,凭借“原型化设计”在24小时内快速建成。近日,记者在北京吉里国际艺术区见到了这座“日光书屋”,也了解了绿色建筑科技成果背后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和“零碳美学”。

  “零碳建筑的理念是对未来建造方式的探索”

  记者:“日光书屋”传递了哪些理念?

  袁野:一是从建筑本体来看,“日光书屋”要传达的理念是,建筑不一定要自身追求“永恒”。这类“装配式”快速建造的建筑,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如何拆卸,树立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观念,并尽可能做到对环境零影响,形成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建造方式。对于“日光书屋”,我们无意于讨论建筑本身的风格,而是希望做出“未来应该如何建造”的探索。

  二是在建筑材料方面,“日光书屋”所采用的材料均可以循环利用,包括其中的钢管脚手架和植物纤维纸板。脚手架是一套强大、灵活的系统,非常适合于现代建筑的建造。我们采用脚手架的建造材料和方式,来表达对现代建筑发展历史的敬意。墙体和书架由高强度、可防火防潮的植物纤维纸板搭建,它同时也成为这座建筑最主要的一个视觉元素。在“零碳美学”的理念下,建筑材料应该是可回收再利用、甚至可降解的,并展现出自然材料的“美”。

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第三个方面,“日光书屋”表达了建筑不仅仅索取和耗费能源,也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产生能源。在日光下,建筑本身是充满阳光的,同时书屋的屋顶覆盖9块单晶硅太阳能光伏板用于发电,平均每天可产生至少20度电,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并将多余的电能储存在储能电池中,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座书屋将教育场所与零碳理念相结合,也会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环保意识。

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记者:建筑如何更好地平衡功能实现与绿色“零碳”?

  袁野:随着建筑的发展和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建筑从形式追随功能,转变为形式要适应功能的多变和多元化。

  在“零碳社会”的背景下,建筑的功能不再是固化的,我们要重新理解功能、发现功能,让建筑尽可能地匹配不同的功能,同时建筑本身也可能会引发新的功能,或者说,建筑创造了功能。功能也可以理解为场景,需要我们重新进行定义。

  目前,“日光书屋”是1.0版本,我们计划优化它的建造体系和物理性能,使其能适应更多样化的环境和场景需求。

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可以拉近人与人的关系”

  记者:“日光书屋”如何呼应了本次设计周“辉光日新”的主题?

  袁野:“辉光日新”意味着每日精进、不断进取和创新。在时代快速变化、生活需求多样化的当下,固化的建筑或空间已经难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因此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适应未来生活的真实需求。我们想要打造“零碳建筑”的真正目标,就是想让建筑能够发挥它最大的能量和社会价值,且耗费最少的能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贡献。

  记者:建筑、设计及其蕴含的文化艺术如何与社会互动?

  袁野:建筑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媒介,也是激发人与人交流的理想场所。

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一方面,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再理解、再建构,在“日光书屋”使用的半透明围护材料过滤的漫射光环境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的微妙变化。夜间灯光亮起后,被点亮的小屋子就像知识的殿堂,带给人们心灵的触动。另一方面,作为人与人发生交流的空间,好的建筑能够使人之间的情感更加和谐,这是建筑能够起到的重要社会价值。

  从我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建筑作品都寄托了我自身的追求,希望通过一个简洁精炼的形式来传达某种精神。我设计了很多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其中的主要思想原则就是让建筑尽可能充分地为人所用。如果能够在建造过程中尽可能节省能源,并能产生能源,使建筑拥有持久的生命,就能实现一个建筑真正的社会价值。

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AI与零碳建筑是‘天然盟友’”

  记者: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有哪些理念创新?

  袁野:如今我们这一代建筑师依然处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框架中,当代建筑在造型美学等方面上的创新还不足以影响时代的发展,但改变已经在发生。

  中国建筑师在近一二十年里,慢慢地丰富了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土壤,也正有意识地在创作中探索中国自己的建筑语言和发展道路,而之前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的设计语言和理论。什么样的建筑才是未来的中国建筑?这条探索之路是很长的,现在也只是一个开始。

  在我看来,未来的建筑会走向更轻型、更快速建造,可以循环利用,更像一个生命体,未来的建筑师应该设计建筑的整个生命历程。在AI(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下,如何真正构建建筑的生命,需要建筑师的想象力、社会责任感和资源整合能力。

建筑师袁野谈“零碳建筑”:我们在探索如何建造未来

  记者:在建筑作为“生命体”的理念及新技术的助力下,未来建筑将有哪些特征?

  袁野:将建筑作为“生命体”,就要考虑建筑应有的“智慧”。“零碳建筑”和AI是一对天然的“盟友”,只是目前还没有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建筑要实现“零碳”,应该对环境更加敏感,这样的“敏感”要靠更多的智能化设备去感知和适应环境。对此,AI就可以助力建筑实现这样的目标。(记者 孔繁鑫 实习生 孙新武)

[ 责编: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