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博士获邀参加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4并发表主题演讲

2024-11-28 16:23

11月9日至10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4—“嬗变与交融”中国建筑文化的承继与创新在古都西安的人民大厦成功举办。张锦秋、程泰宁、崔恺、庄惟敏、常青等五位院士和11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余位国内知名建筑师及高校学者专家齐聚一堂,以承继中国建筑文化为根本,共同探讨当下中国建筑文化认同,发掘中国建筑文化社会价值,并探寻其未来创新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为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本次大会包括开幕式、《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研究--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论文集》发布、主旨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并同时举办“与古为新·院士大师建筑作品邀请展”。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337.jpg论坛合影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17.jpg论坛现场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25.jpg新书发布现场


袁野博士获邀参加本次学术会议,并在“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转型与设计实践”分论坛上发表“重构意义世界—建筑设计实践的人文思考”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袁野博士首先提出传统中国是一个由“意义”所构成的世界的观点。从皇家宫殿到百姓居所,从宗教圣地到私家园林,意义无处不在,并经过世代沉积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在百年现代主义理论和思潮以及近四十年商品社会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意义”被消解殆尽,抑或沦为肤浅的消费符号,从而导致中国城市和建筑整体上的人文精神缺乏。针对这一问题,袁野博士借鉴了“人文地理学”的“地方性”理论,通过对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唐山市图书馆、亳州市体育馆、河南濮阳姜庄村改造、江西萍乡熊岭山居、湖南新化源泉阅读馆等六个不同尺度、不同功能和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作品的设计理念阐述,建构了以“时间性”为原则,以“集体记忆”、“公共想象”、“家园认同”为评价标准的设计策略,并由此提出“重构意义世界”的核心主张。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31.jpg袁野博士发表演讲微信图片_20241112104114.jpg分论坛现场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35.jpg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39.jpg

唐山市图书馆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43.jpg

亳州市体育馆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47.jpg

河南濮阳姜庄村改造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622.jpg

江西萍乡熊岭山居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457.jpg

湖南新化源泉阅读馆


在论坛交流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就中国建筑文化的承继与创新畅所欲言,展开热烈讨论。会后部分专家学者集体参观了包括国家版本馆(西安馆)在内的西安当代经典建筑作品并观摩学习了“与古为新·院士大师建筑作品邀请展”。

微信图片_20241112100626.jpg

展览现场微信图片_20241112100510.jpg展览现场